
危险时段:这些时间请远离海水
海蜇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。每年3-4月是海蜇的繁殖期,而5月、7月和8月则是海蜇生长旺盛期,此时海蜇数量增多,危险性显著提高。
在我国大部分海域,7-9月是海蜇蜇伤的高发期,尤其是立秋之后,海蜇进入活跃期。
天气因素也会影响海蜇出没。刮西南风时,海蜇会被吹向海边,增加与游泳者接触的机会。下雨后,海蜇喜欢靠近海边活动,此时下海游泳风险倍增。夜晚和阴天因视线不佳,难以及时发现水中海蜇,也应避免下海。
注意危险种类:这些海蜇毒性最强
我国沿海伤人水母种类繁多,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火水母(火蜇):主要分布于东海中部以南海区,多见于浙江、福建、广东海域。毒性剧烈,人体接触后皮肤会像着火一样火辣辣痒痛。沙海蜇:分布于黄海至东海北部海域,属北方冷水性大型剧毒种类。虽可加工食用,但其蜇伤可致人中毒死亡。僧帽水母:属热带外海种类,分布范围广,多见于南海和东海。白色霞水母:全国沿海均有分布,多见于山东、江苏、浙江海域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死亡的海蜇或碎片仍具有毒性。特别提醒:遇到搁浅的“Q弹小可爱”,不要触碰,更不要让老人和儿童接触。
识别蜇伤:这些症状要警惕被海蜇蜇伤后,症状表现多样,主要分为局部和全身反应:
局部症状:
被蜇后半分钟内出现线状排列的红斑、丘疹或风团状皮损,形似鞭痕立即感到刺痛、灼痛,不适感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严重时出现水疱、渗出等症状。
全身症状:
被大型、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后,1-4小时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:畏寒、发热、腹痛、恶心、呕吐、胸闷、呼吸困难等;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肺水肿、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患者会出现迟发性过敏反应,在被蜇伤后3-5天甚至更长时间才出现症状。过敏体质者、儿童、年龄大于65岁者及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发生严重反应。
急救四步法:关键时能救命
一旦被海蜇蜇伤,正确的现场处理至关重要:
1立即上岸:保持镇静,迅速离开海蜇存在区域
2海水冲洗:用海水(切勿用淡水)冲洗患处。淡水会使刺细胞破裂释放更多毒液,加重伤情
3清除残留物:用衣服、毛巾、泥沙或镊子顺着一个方向清理触手。禁止用手直接接触,避免二次受伤。也可用透明胶带黏贴去除扎进皮肤内的海蜇刺丝
4中和毒素:用碱性溶液冲洗或湿敷,如饱和明矾水、5%-10%碳酸氢钠溶液(小苏打)或肥皂水,持续15-30分钟。
预防措施:避免蜇伤的关键
关注海滩安全警示,不在禁止游泳区域下水
避免在雨后、夜晚或阴天视线不佳时下海
不要触碰任何形式的海蜇,包括已死亡的海蜇及其碎片
海上作业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
被蜇伤期间避免食用海蜇及辛辣食物